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4/1 浏览次数:
“没想到这么快就出院了!老人家住院时间越久越焦躁,能够缩短住院时间,无论是对病人还是我们家属来说,都是好事情。”近日,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周大爷的家属在接到出院通知后,高兴地在家庭微信群中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陈青梅介绍,前几日,71的周大爷在行走过程中突感心悸和眼前发黑,随即丧失意识跌倒在地,十几秒钟后才恢复意识,家属将其紧急送医接受治疗。心血管内科接诊后,随即对患者进行了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提示窦性心动过缓、II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最长停搏时间为7.21秒,门诊医生立即收治患者入院。
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植入永久起搏器才能解决周大爷的问题。在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心血管内科为周大爷实施了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经程控起搏器工作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初开始,心血管内科在植入心脏起搏器时,采用可吸收缝线代替了传统缝线,这一项小改变却缓解了患者情绪上的“大问题”。“采用传统缝合线需在术后7至10天进行拆线,操作繁琐且延长住院周期,过长时间的住院会让不少患者产生焦虑情绪。”陈青梅表示,可吸收缝线材质可自然降解,术后不需要拆线,不仅让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至3-5天,且伤口恢复也更加美观。
我院心血管内科作为市级重点专科和区域性重点学科,全体医务人员可谓细心负责。他们为所有行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均配备了起搏器随访本,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基本信息、所植入起搏器的型号、起搏器各项参数及程控的时间。对即将到期进行起搏器程控的患者,心血管内科都会提前通知,并在住院病区提供服务,减少患者就医等待时间,这些温暖贴心的服务得到患者的一致认可。
心脏起搏器知识小科普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目前治疗致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方式。随着起搏器植入新技术的不断研发,起搏器的应用探索从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单腔起搏器及双腔起搏器,扩展到治疗心力衰竭、调节心室收缩功能的三腔起搏器,以及兼具起搏和电击除颤功能、预防猝死的植入式的心律转复除颤器等。
心脏起搏器不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但术后早期应避免术侧肢体负重、做剧烈大幅度外展或上抬动作,如抬臂、扩胸、绕头等,以免电极脱位。乘坐飞机、火车等都可照常进行,但安检时应出示识别卡(起搏器植入卡)并告知体内有起搏器。
单纯进行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无需服用药物,但需要定期于门诊进行起搏器程控,一般为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需至医院检测一次,以后每年定期检测一次即可,如有不适(如出现心悸、黑朦或晕厥等),可随时就诊。临近电池更换期应加强随访,每2-3个月左右随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