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4/24 浏览次数:
“以前每次透析都要扎三四针,手臂上全是淤青,听到治疗车的声音就发抖。护士妹妹用了新技术后,我们要少受好多罪哟!”4月23日,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血透室,患有尿毒症5年的钟婆婆向病友展示着如今平整的内瘘穿刺点,主动为新病友做心理疏导。
患者向护理人员点赞
看着如今乐观健谈的钟婆婆,很难想象就在一个月前她还是一位对血液透析有抗拒情绪的“问题患者”。但就在护理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扣眼穿刺方案”并配合穴位按压镇痛护理后,随着穿刺痛苦的大幅度减轻,现已成为血透室的“模范患者”。
动静脉内瘘被称为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反复穿刺导致的血管损伤、假性动脉瘤等问题对患者健康带来新的威胁。今年以来,血透室护理团队针对内瘘条件差、血管弹性弱、穿刺定位难等患者群体,开展了“精准穿刺技术提升计划”,创新应用透析专用留置针、扣眼穿刺法等技术,成功为100余名动静脉内瘘穿刺困难的血透患者减轻了治疗痛苦。
新 技 术 档 案
扣眼穿刺法:是通过“三同原则”(同一位护士、同一角度、同一深度)反复穿刺形成皮下隧道,后续使用钝针沿隧道穿刺,最大程度减少患者血管壁损伤。数据显示,规范使用该技术后,我院血透患者穿刺点渗血率下降57%,内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2%。
扣眼钝针穿刺技术
超声引导精准穿刺:护理人员通过便携式超声设备,实现血管可视化定位,特别针对肥胖、血管深度异常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提升至98%。
透析专用留置针应用:对于需要频繁透析的急性期患者,选用生物相容性更优的留置针,单次置管可维持72小时有效透析,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创伤。
血透室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文兴介绍,为确保新技术顺利推广,血透室还建立了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每月开展“血管通路评估工作坊”,组织护理人员运用血管模型进行穿刺演练,提升对新技术的熟练程度。建立患者个性化穿刺档案,动态追踪血透患者内瘘情况,精准定制穿刺方案。同时,引入疼痛数字评分系统,将患者体验纳入护理质量考核,通过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双轨并行,进一步减轻患者身体痛苦,重建他们对治疗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