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7/10 浏览次数:
近日,患者王先生将一面锦旗送到我院脊柱外科,向该团队表达由衷感谢。
送上锦旗表示感谢
此前,王先生被“腰椎间盘突出症”折磨近十年,期间因病情反复发作,辗转多家医院接受过2次开放性手术和1次微创介入治疗。然而,反复的创伤让他的腰椎早已“伤痕累累”——影像学检查显示,其L5-S1椎间盘不仅再次突出并严重压迫右侧神经根,既往手术部位出现明显瘢痕粘连,硬膜囊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椎体边缘还形成了骨质增生,椎管有效矢状径已狭窄至8毫米(正常应≥12毫米),属于典型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瘢痕粘连”。更棘手的是,多次手术导致他的腰椎稳定性下降,身体状况远比初发患者复杂得多。
“我已经做过3次手术了,每次做了都不治不好,现在我都害怕上手术台了……”到我院就诊时,王先生不仅面临肢体功能障碍的痛苦,更因多次治疗失败产生了严重的心理负担,经常彻夜难眠。在诊疗中,他总是反复询问“这次手术真的能好吗?会不会再复发?”
面对患者的复杂情况,脊柱外科团队高度重视,组织专家多次进行了讨论。团队分析认为,患者手术的核心难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瘢痕粘连严重,分离组织时极易损伤硬膜囊导致脑脊液漏;二是椎管狭窄合并骨质增生,需精准减压却不能过度切除椎板,否则会进一步破坏腰椎稳定性;三是既往手术改变了局部解剖结构,术中定位和操作空间受限,对术者技术提出极高要求。
为攻克这些难题,团队制定了个性化手术方案:采用“单侧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融合”技术,术中仔细分辨瘢痕组织与正常神经、硬膜囊的界限,用特制神经剥离子小心翼翼分离粘连,避免损伤;针对椎管狭窄,采用“有限化椎板开窗”术式,仅去除增生骨质和突出间盘,兼顾“减压”与“稳定”双重目标;为确保精准定位,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技术构建患者腰椎立体模型,在虚拟环境中反复模拟手术入路、操作角度及减压范围,将每一步操作精度提前锁定在毫米级,为术中精准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整场手术历时1小时45分钟,全程出血量仅50毫升,顺利完成。术后,护理团队立即启动加速康复方案,指导王先生进行踝泵训练,24小时内在腰围保护下实现独立下地活动。看着自己能顺畅行走,王先生难掩激动:“感觉十年的重担一下子卸了!”
在后续康复中,护理团队根据他的恢复情况,每天调整功能锻炼计划,从直腿抬高到核心肌群训练循序渐进。出院时,王先生已经能自如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