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5/7/24 浏览次数:
“术后第三天,鼓出来的眼球就慢慢回位了,现在看东西清清楚楚!”拿着复查报告的李先生难掩激动。三个月前,这位额筛囊肿患者因囊肿压迫眼球,不仅左眼突出如“金鱼眼”,视力更是急剧下降至模糊不清。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团队为他实施了鼻内镜微创手术,仅用一个小时就精准切除囊肿,如今他已恢复正常生活。
这样的故事,在科室每天都在上演。在这里,手术刀划出的不仅是病灶的边界,更是生命重归正轨的轨迹;护理团队递出的不仅是药品和器械,更是穿越病痛的温暖力量。
手术中
精准微创让康复比预期更快
走进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诊室,墙上挂满的锦旗背后,是一个个被技术改写的健康故事。“耳鼻咽喉疾病往往藏在‘方寸之间’,既要精准切除病灶,又要保护周围神经、血管和功能,考验的是‘毫米级’的把控力。”主治医师杨礼的话,道出了科室技术追求的核心。
在鼻科领域,科室已构建起以精准微创为特色的诊疗体系。从常见的鼻窦炎、鼻息肉,到复杂的鼻腔肿瘤,团队均能通过鼻内镜手术实现“最小创伤、最大疗效”。一位患慢性鼻窦炎多年的患者,曾辗转多家医院,鼻塞、头痛让他常年无法安睡。科室团队为他制定了个性化鼻内镜手术方案,术后第二天他就能顺畅呼吸:“原来不用张嘴睡觉的感觉这么好!”
针对鼻中隔穿孔、脑脊液鼻漏等“棘手问题”,科室已形成标准化手术路径。曾有患者因外伤导致脑脊液鼻漏,清水样液体不断从鼻腔流出,随时可能引发颅内感染。团队通过鼻内镜精准定位漏点,用自体组织封闭,术后至今未再复发。而在功能性鼻整形领域,科室打破“只重美观”的误区,将“通气功能”放在首位。曾有歪鼻患者不仅鼻子形态异常,还常年鼻塞,团队为其实施鼻骨矫正术时,同步修复鼻腔结构,术后患者笑着说:“鼻子正了,呼吸顺了,整个人都轻松了!”
对于鼾症患者,科室的“分龄施治”体系更是让无数家庭告别了夜晚的“鼾声困扰”。儿童鼾症多由腺样体肥大引起,团队采用低温等离子切除术,手术10分钟内完成,创伤小到术后孩子能立刻吃粥、玩耍。“原本担心孩子遭罪,没想到术后当天就蹦蹦跳跳的。”一位家长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每年暑期,科室要完成数百例儿童腺样体手术,成为家长们口口相传的“放心之选”。
对于成人鼾症,团队通过鼻镜、睡眠监测、影像评估等手段,为每位患者“分型定制”方案:鼻腔狭窄者做扩容术,软腭塌陷者行悬雍垂咽成形术等,显著提升睡眠质量与生活安全性。“长期夜间缺氧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早识别、早干预至关重要。”杨礼表示,在这里,患者从门诊初筛到术后随访一站式管理,可确保干预效果最大化。
细节里的温暖比治疗更动人
“护士递来的‘沟通卡’上写着‘别着急,我们陪你慢慢说’,我一下子就不慌了。”一位突聋患者在回忆住院经历时,眼里满是暖意。因突然听不见声音,她入院时焦虑得说不出话,护理团队立刻拿来手写卡片,一笔一画陪她交流——这是科室“感官友好型照护”的日常。
“耳鼻咽喉疾病会影响呼吸、听力、嗅觉,患者不仅身体难受,心里更易敏感。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在每一个细节里感受到被重视。”护士长刁羽说,为此,团队构建了一套“全流程暖心体系”:术前,宣讲手术流程及术后注意事项,帮患者卸下心理包袱;术后,针对鼻部手术患者“闻不到味、尝不出香”的问题,护士会特意叮嘱家属准备色彩丰富的食材,用视觉刺激提升食欲……
个性化康复指导更是渗透到出院后的每一天。一位做了鼻中隔修补术的患者,回家后总担心伤口愈合不好,护士每天准时打电话询问情况,还视频指导他正确清洗鼻腔。“就像有个‘私人护理师’在身边,比亲人还细心。”患者的话道出了科室随访机制的温度——从术后1天、3天、1周,到1个月、3个月,护理团队通过电话、家访持续追踪,及时调整康复方案,让“出院不是结束,而是康复的新开始”。
科室合影
从精准的手术刀到温暖的沟通卡,从高效的微创手术到贴心的术后随访,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正以“技术+温度”的双轮驱动,朝着“区域型鼻科中心”的目标稳步前行。在这里,每一份康复的喜悦,都是对“以患者为中心”最好的诠释——因为他们深知,医疗的终极意义,不仅是治愈疾病,更是让每个生命都能重拾尊严与活力。(文/王凤 罗丞茜 视频/于洋)